最近不少媒體的報導指出,台灣的細菌抗藥性問題已經在全世界名列前茅,未來有許多的疾病可能將面臨無藥可治的窘境。追根究底,其主要原因正是近年在歐美諸國受到極大注意,而在國內已然特別嚴重的抗生素濫用問題。
從抗生素發明以後,人類得以克服許多以往難以治療的疾病,但正因如此,抗生素的使用已經有氾濫的情形。
許多人因為感冒去看醫生,往往會要求開些消炎藥。這些消炎藥都是抗生素,抗生素所治療的疾病是屬於細菌感染,然而感冒是病毒感染所引起,因此抗生素對於感冒其實沒有療效。
除了因為感冒看診以外,許多人在感覺有點感冒症狀的時候,就自行到藥房買抗生素吃,而且往往自行決定吃藥的時間。這些狀況都會讓細菌反覆的暴露在抗生素之下。由於細菌的繁殖很快,例如大腸桿菌大約二十分鐘就會繁殖一代,因此演化的速度也很快,很容易因為經常接觸抗生素而演化出抗藥的能力。
細菌抗藥性的問題不只來自於醫療上的抗生素濫用,在環境中常常也存在許多的抗生素,例如現代的養殖業也經常使用大量的抗生素,用來預防許多動物的傳染病。這些抗生素會殘留在各種肉品、水產當中,人們一旦吃了這些食物,不但同樣會在體內製造出抗藥性的細菌,同時也會破壞腸道內的細菌生態,殺死許多好的細菌,往往引起腹瀉、過敏等問題,甚至嚴重時會造成癌症。
其他如現代的生物科技研究中,也經常使用抗生素來篩選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,這些的細菌和研究過程的培養液如果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,有容易造成環境中充滿各種抗生素和抗藥性細菌。
近年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中,已經指出抗藥性細菌將引起的健康危機。許多以前已經被抗生素解決的疾病,未來可能將再度威脅人類,例如肺結核、金黃葡萄球菌感染等等。
即使醫療科技不斷創造出新一代的抗生素,但是科技的進步往往趕不上細菌演化的速度,通常都是在已經產生抗藥性的細菌以後,人類才開始尋找更新的抗生素。因此,許多醫學專家已經體認到,應該讓對抗疾病的思考方向,由新抗生素的研發轉回到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部分。
當抗生素失去作用,人體唯一能夠倚靠的就是自己的免疫能力。其實不只是細菌感染的問題,對於病毒、黴菌的侵襲,甚至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、心臟血管疾病等等,往往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對免疫力的提昇。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辨識侵入人體的外來物質,並且產生抗體來攻擊這些侵入者。侵入者除了各種病菌病毒以外,也包括自由基、毒素、外來的食物蛋白質等等。
為了提高免疫能力,首先就應減少免疫系統的負擔,例如減少攝取加工食物、化學藥品、避免過敏原食物、排除病菌感染等。
另外,透過醫師的指導補充營養,例如維他命C、維他命A、抗氧化劑等等,以及適度的運動、充足的睡眠、正常作息與調適壓力等方式,都可以幫助提昇免疫能力。在無法避免環境中存在的各種新式的病菌病毒的侵擾之下,免疫系統不但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,同時也將是人體最後的一道防線,設法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,才是最佳的保健良方。